晏成林,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領軍人才項目入選者,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現任常州大學副校長,曾任蘇州大學能源學院院長、蘇州大學張家港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德國萊布尼茨固態和材料研究所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等。晏成林教授是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晏成林教授任全國石油和化工高比能電池核心關鍵材料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專項評審專家,國家電化學儲能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項目驗收組專家,中國化學會首屆能源化學學術會議等多個國際/國內能源領域大會主席,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專家,江蘇省鋰電池材料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江蘇省軍民融合鋰電池系統集成中心主任,江蘇省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專注于大容量、高功率、長壽命和耐低溫固態鋰電池產品的研發與實際產業應用。研究成果榮獲2022年度江蘇省行業領域十大科技進展、碳達峰碳中和科創聯合體十大科技進展。
教育及經歷
晏成林教授于2008年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
2008-2009年在加拿大國立材料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9-2011年以洪堡學者身份在德國馬普微結構物理研究所從事新型功能材料的科研工作;
2011-2014年在德國萊布尼茨固態材料研究所任獨立課題組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4年回蘇州大學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8年擔任蘇州大學新能源學院的創始院長;
2023年擔任常州大學副校長。
課題組介紹及研究方向
新能源是應對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晏成林教授課題組長期從事新能源領域的研究開發工作,針對電化學能量轉換與存儲技術中的儲能材料結構-性能的構效關系,開展了納米電極材料的組成、表面/界面性質等對其儲能(高性能鋰/鈉/鉀離子電池、燃料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電催化(氮還原、硝酸根還原、二氧化碳還原等)性能影響規律的相關研究,注重利用各種原位表征平臺,對儲能材料在工況下的關鍵結構演化信息進行微納和原子尺度的探究,并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方法措施。課題組的研究方向涵蓋了新能源領域的多個重要方面,既有基礎理論探索,又有工程技術應用,旨在為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和低碳轉型做出貢獻。
據晏成林教授介紹,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是新能源領域的重要支撐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市場潛力。在國外研究階段,晏成林教授一直從事新型功能材料的科研工作。回國后,正值中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持續發展能源之際,而且電化學儲能材料與晏成林教授在國外的研究方向非常符合,因此晏成林教授學有所用、抓住機遇,開始更深入從事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領域研究,多年來專注于大容量、高功率、長壽命和耐低溫鋰電池產品的研發與實際產業的應用。隨著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帶動了對鋰電池的旺盛需求,對鋰電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鋰電池成為我國大力踐行綠色環保理念的關鍵一環。晏成林教授堅信,該領域的深度研究與突破將對未來能源結構調整以及智能電網建設產生極其重要的戰略影響。
研究成果
晏成林教授及課題組主要專注于大容量、高功率、長壽命和耐低溫固態鋰電池產品的研發與實際產業應用,共發表SCI論文近300篇,其中Nature Catalysis、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質量論文超過100篇。2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18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被引用16000余次,H-index為70。多項研究工作被Science、Nature Review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daily、Chemistry world等國際頂尖刊物和著名學術媒體作為亮點報道或評述。部分研究成果如下:
1、人造SEI動態補鋰實現高穩定性富鋰錳基鋰金屬電池
該成果以“ Dynamically lithium-compensated polymer artificial SEI to assist highly stable lithium-rich manganese-based anod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Rare Metals》上。通過在銅箔表面電化學聚合了一層人工界面層,有效地提升了富鋰錳基無負極鋰金屬電池的循環穩定性。
2、九氟添加劑,只需0.5%wt添加量,大幅提升高壓(5V級)金屬鋰電池穩定性
該成果以“Nonafluorobutane-1-Sulfonic Acid induced Local High Concentration Additive Interface for Robust SEI Formation of High-Voltage (5 V-Class)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通過引入一種九氟丁烷-1-磺酸(NFSA)添加劑,以幫助形成更穩定和更堅固的SEI,從而保護陽極和陰極,實現鋰金屬陽極和高壓陰極的穩定運行。
3、通過共價有機聚合物排除界面水的干擾實現極度可逆的鋅負極
該成果以“Excluding the Trouble from Interfacial Water by Covalent Organic Polymer to Realize Extremely Reversible Zn Anode”為題發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設計了具有N,N’-雙(亞水楊基)乙二胺結構的共價有機聚合物(COP)層,其與Zn2+的強配位能力增強了溶劑化Zn2+的去溶劑化動力學,這有利于去除界面水,從而減輕與水有關的副反應,推動鋅金屬電池的實際應用。
4、極低溫超快離子傳輸,鋰-陰離子納米聚集體消除Li+-偶極相互作用
該成果以“Achieving Rapid Ultralow-Temperature Ion Transfer via Constructing Lithium-Anion Nanometric Aggregates to Eliminate Li+-Dipole Interactions”為題發表在《Nano Letters》上。通過在低濃度電解質中設計Li+-陰離子納米聚集體,消除了Li+-偶極相互作用,以加速離子在電解質和電極界面的遷移速率。
5、全液相反應機制實現低溫鋰硫電池
該成果以“All-Liquid-Phase Reaction Mechanism Enabling Cryogenic Li-S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ACS Nano》上。提出了一種在低溫鋰硫電池中的全液相反應機制,其中所有放電中間體都溶解在硫醚基電解質中,以顯著提高低溫下Li-S電池的反應動力學。
參考來源:
Electron人物專訪|蘇州大學-晏成林教授.Electron 未來材料電子行為
每日一師(56)蘇州大學 晏成林 教授.能源學人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lbzrq0002.com/news/details2343.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郵箱:libatterychina@163.com
北京:北京市海淀區上地三街9號金隅嘉華大廈C座904
010-62980511
山東:山東省臨沂市魯商中心A12-1503-1
0539-8601323
鋰電中國(libattery.net)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北京貝特互創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備11002324號-1
京公安網備11010802035676號
我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