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外媒爆出,本田與LG新能源宣布將在美國俄亥俄州建設一座合資電池工廠,兩家公司承諾投資35億美元,計劃2025年年底開始生產。
該工廠預計會創造2200個就業崗位,工廠的年產能目標接近40GWh,足夠裝配50萬輛電動汽車。
而因為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合資工廠將會獲得俄亥俄州方面2200億韓元,也就是約1.59億美元的激勵。在俄亥俄州計劃給予的激勵中,1018億韓元,也就是約7130萬美元是稅收激勵,這一部分俄亥俄州已經決定給予。
2022三季度財報顯示,LG新能源第三季度的收入達到7.65萬億韓元(即386.91億元人民幣),超出市場預期的6.1萬億韓元,環比第二季度增長50.8%,同比2021年三季度增長89.9%,創下歷史最高季度紀錄。三季度還實現了1860億韓元(即9.71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去年同期為則虧損2330億韓元。
而且到目前為止,LG新能源在手積壓訂單已經從2011年的260萬億韓元,攀升至9月底的370萬億韓元。LG新能源首席財務官Lee Chang-sil稱,2023年在銷售額、利潤方面將取得更有成效的結果。
對于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來說,雖然目前暫時有領先優勢,但是LG新能源這個對手可謂異常難纏,且競爭實力正在進一步釋放,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1 重點布局北美市場
今年年初,LG新能源就制定了五年內將北美市場收入提高兩倍的目標。LG新能源提到,到2025年,包括與通用汽車、Stellantis和本田等知名汽車制造商在內的多個合資工廠,在北美市場的產能將達到250-260GWh。
在三季度財報發布會上,LG新能源重申了在五年內將北美市場收入提高兩倍的目標,并預計到2030年,北美電動汽車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33%,高于歐洲和中國的26%和17%。
在LG新能源370萬億韓元的積壓訂單中,約70%訂單在北美,剩下的大部分訂單在歐洲。
因此,對于LG新能源來說,北美市場將是下一步發展的重中之重。此次與豐田合資在俄亥俄州建設電池廠,已經實現了北美市場合資工廠目標之一。加上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另一家工廠,LG新能源在北美已經有了3座工廠。
談及未來擴張計劃,LG新能源也表示,將堅持今年投入7萬億韓元的擴張計劃,下一步將“通過股權投資和長期供應協議,增加金屬的直接采購”。同時,LG新能源也計劃增加在歐洲的產能。公司認為,歐洲有可能效仿美國,根據《通貨膨脹削減法》制定清潔能源法規,這對新能源產業是個巨大的機遇。
此前,LG新能源還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但目前由于原材料價格飆升推高項目成本,仍在考慮中。
寧德時代主要市場在國內,在歐美的份額遠低于LG新能源,從長遠來看,這或許會成為寧德時代的發展局限。
2 轉換技術賽道
由于液態鋰離子電池戰場的失勢,使得日韓企業跳過現有階段,直接在固態電池賽道擲下重金。
全固態電池被業界譽為電池中的“王冠”。在摘下王冠的道路上,各方都在摩拳擦掌。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在過去10年間,申請了超過1000項固態電池相關的專利,并在去年向世界展示了一輛原型全固態電池電動汽車。這輛車已經在路面測試。
韓國著名電池制造商SK Innovation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古迪納夫合作,在去年向美國的固態力量投資,開發硫化物路線的全固態電池,期望在2030年前將其實現商業化。
韓國的最大汽車制造商現代公司以及三星SDI公司都在利用自己的研究機構力爭在5-8年內實現固態電池大規模生產。
在這場競爭中,LG新能源也不甘于落后。
2021年,LG集團和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共同研究的新一代全固態電池。據論文稱,這種電池放棄了固態電池中最常用的金屬鋰負極,而是使用全硅負極,并采用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電池為了解決硅負極膨脹而造成快充快放性能差的問題,采用無粘合劑和全面去除碳的設計。因而,在室溫和低溫下,這種電池快充性能非常好。
今年6月,LG新能源與德國研究機構達成合作,在歐洲增加電池技術研發中心,來加速全固態電池的開發。
LG新能源與明斯特大學的明斯特電化學能源技術研究所(Münste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Technology of University of Münster)和尤利希研究中心的亥姆霍茲明斯特研究所(Helmholtz Institute Münster of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建立了研究伙伴關系。這兩個德國機構將參加一個由LG新能源的前沿研究實驗室(FRL)資助的聯合電池研究項目。
去年,LG新能源就與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建立了第一個FRL項目。該聯合研究小組目前正在嘗試將固態電解質和先進的電極技術結合在一起,從而開發一種新型的全固態電池。
在動力電池領域,LG新能源雖然是個后來者,但是通過和全球研究人員合作,其力圖通過全面的開放式創新來加快實現全固態電池的大規模生產。下一代電池的商業化,或許由此而來。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lbzrq0002.com/news/details583.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郵箱:libatterychina@163.com
北京:北京市海淀區上地三街9號金隅嘉華大廈C座904
010-62980511
山東:山東省臨沂市魯商中心A12-1503-1
0539-8601323
鋰電中國(libattery.net)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北京貝特互創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備11002324號-1
京公安網備11010802035676號
我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