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鋰想家》欄目第一期,專訪多氟多董事長李世江。
▍所有企業都不可能是“常勝將軍”
記者:您的微信名稱含有“老兵”,除了退役老兵之外,在新材料當然也是老兵,您是如何從一名退役老兵,成為新材料老兵的?
李世江:當兵期間有兩個方面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刻,一個方面是接受黨的教育,為人民獻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第二個方面,光有革命熱情不行,還得有科學精神,我的科學精神是那個時候奠定的基礎。
多氟多在無機氟化工領域,做到了全球領先后,企業發展遇到了階段性天花板,要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必須轉型升級,與國家高質量發展理念同頻共振。彼時正趕上我國能源革命,公司也面臨著轉型,我們探索與“氟”相關的產品,最終選定了“六氟磷酸鋰”,多氟多也抓住了這個機遇,成功實現從氟化工到新能源的轉型。
回顧過往,三十多年來,多氟多站在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高度,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卡脖子”難關:一是打破“氟硅不分家”的神話,實現“氟硅巧分家”,開創低品位氟硅資源高質高效綜合利用的新天地。二是打破國際壟斷,憑一己之力摘取新能源材料“皇冠上的明珠”——六氟磷酸鋰,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是攻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信息材料——超凈高純半導體級氫氟酸,品質全球領先,進入全球頂端半導體制造商臺積電合格供應商體系。
記者:多氟多先是國內率先量產六氟磷酸鋰,又突破電子級氫氟酸,企業要怎樣經營才能成為這樣的“常勝將軍”?
李世江:所有企業都不可能是“常勝將軍”,都會經歷生產經營的高潮和低谷,多氟多也不例外。我們經歷過“產銷兩旺”的好日子,也經歷過“一分錢掰成兩半來花”的緊日子。正是有了這些經歷,我們才能更加從容的應對每個周期。
俗話說,一個國家,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一個企業亦是如此,不能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多氟多之所以能在新材料的多個產品取得領先,最關鍵的是我們一直牢牢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不僅是在產品研發和技術突破方面的創新,我們在體制、管理、文化等各個層面一直在創新,自我革新和引進吸收同時做,才能與外界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技術的前沿保持不間斷的智慧和能量的交換。
▍六氟磷酸鋰被替代也是由多氟多替代
記者:資本市場困惑在鋰鹽價格上漲的通道中鎖定六氟磷酸鋰的長協,公司是作何考慮?是否會選擇布局鋰礦來進行降本?
李世江:我們在鋰礦方面一定會有一些追求,但要等待合適的時機,目前我們還是要揚長避短,先做好公司經營工作。長期來看,鋰鹽價格偏離價值太多的時候,市場會有一個機制進行調整,價格會理性回歸。
我們是全球頭部的氫氟酸供應商,五氯化磷已實現部分自給,而在目前市場最貴的“鋰”方面,我們采購的是工業級碳酸鋰來自制氟化鋰,這些原材料的成本優勢,多氟多非常明顯。
公司確實簽訂了很多長協訂單,并且低于當時的市場價來供應這個市場。表面上看,我們賺錢是少了一點,但實際上我們贏得的是未來在市場上的布局,等六氟磷酸鋰價格回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長單會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市場的大起大落對產業是有傷害的,熨平市場發展周期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家應該盡的義務。賺快錢有時候也可以抓住一些機會,但是賺快錢的思維不能成為主導思維,有長遠的打算就不應該盲目的去賺快錢,而應該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放在心上。
記者:下游一直在往上游拓展,多氟多是否會布局電解液?是否擔憂下游自供率提升導致損失出貨量?公司遠期電解質的市占率目標是多少?
李世江:產業鏈內部運轉的損耗最低,路程最短,協調能力最強,產業鏈思維是應該有的,但是一個人能力又是有限的。我們過去有經驗,但大量的是教訓。我們曾在不熟悉的領域也發過力,比如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到最后我們實際上是碰了一頭包,碰了南墻。
不管鋰鹽的電解液化還是電解液的鋰鹽化,我們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但具體到產業安排,我們一定要揚長避短。我們階段性的目標是把六氟磷酸鋰做到極致,做到有一定的地位來牽引整個電解液的發展,為整個新能源產業提供服務。
如果我們的下游客戶相關產品實現部分自供,會給公司出量帶來一定影響,但我們并不會因此而擔心,就如同我們有些上游的原材料也會有部分自供。目前多氟多以六氟磷酸鋰為代表的電解質市占率30%左右,未來隨著我們新增產能的陸續投放,規劃到2025年目標市占率40%左右。
記者:如何看待液態六氟磷酸鋰的成本優勢,會不會對固態在未來造成不可逆的沖擊?
李世江: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鋰是固態晶體,成本和售價比較透明,公司在成本控制上有信心保持對任何對手的足夠競爭優勢。晶體六氟磷酸鋰性能指標更穩定、純度更高,可以適應于任何電解液材料的定制化需求,也便于遠距離安全運輸,直接客戶為國內外主流電解液企業。
記者:多氟多對六氟磷酸鋰的未來發展時機踩得很準,但產業鏈的情況也瞬息萬變,譬如之前我們調研寧德時代的思康,其已規劃超11萬噸新型鋰鹽、以及同行也在爭相擴產,包括有電池廠董事長表態明年電池整個產業鏈將會過剩,您如何看待?
李世江:目前的社會實踐告訴我們,六氟磷酸鋰作為主要的電解質,這個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因為經過了長期的、大量的實踐。而且,雙氟磺酰亞胺鋰、二氟磷酸鋰、四氟硼酸鋰等新型鋰鹽產品多氟多都在研發。我們不僅有這些新型鋰鹽的研發,還有鋰電池這個大的事業部,產業鏈是通的,不僅吸收了社會上大量的資源,我們自己也有這些實踐的經驗。
實際上六氟磷酸鋰經過對比,它是相對穩定的一種電解質,但它并不完美,我們在不斷地進行技術迭代,使六氟磷酸鋰的成本不斷降低,質量不斷提升,投入產出比越來越好。
整個鋰電池的發展代表了一個新的時代,也是中國彎道超車、換道超車的一個機會。中國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在這個孕育的過程當中,有一些過剩的現象,是市場經濟帶來的必然的結果。
第一,六氟磷酸鋰會不會過剩?任何產業總有一天它會過剩,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過剩也是多氟多做過剩的。
第二,六氟磷酸鋰會不會被取代?任何產品都有生命周期,但想告訴大家的是,取代也是多氟多來取代的,這是我們的一個信心。
▍多氟多對鈉離子電池有志向想領跑
記者:多氟多電池在年內的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在前十五,未來電池的規劃目標是怎樣的?將來如何與其他板塊協同?
李世江:電池板塊目前產能是3.5GWH,現有產能已經不能滿足客戶需求,廣西南寧在建的20GWH項目,今年年底才能投產5GWH,從現在我們的客戶需求來看,還是不能彌補市場缺口。現階段新能源車領域和儲能領域發展迅速,市場缺口比較大,多氟多的鋰電客戶之一某電動汽車廠,就一直在催著我們要貨,和廣州巨灣技研合作的快充項目也在加緊落地。
公司鋰電板塊未來將更多依賴自身的融資能力,引進戰略投資者賦能,不排除獨立IPO的可能,打造在鋰電細分領域的護城河。產業資本加持之后,資本市場就要重新給估值,這樣上市公司就是專注于鋰電、半導體新材料研發與生產的行業龍頭,是純粹的新材料公司。
記者:公司規劃的鈉離子電池產線頗受資本關注,除了六氟磷酸鈉自供外,鈉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中試線也已經建成,公司為什么有些鋰電材料選擇自主研發內供,有些選擇外購?后期是否會借鈉電池實現產業鏈一體化?
李世江:公司研發鈉離子電池是從六氟磷酸鈉開始的,現在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包括它的電解液,這幾個體系我們都在探索。與鋰離子電池的跟隨戰略不同,鈉離子電池方面,我們有志向、想領跑,這就需對它的體系進行全方位的研究。
而作為我們未來的奮斗目標,人有時候必須得實事求是,你得看到自己有長項也有短項。如果我們自己生產的成本最低,那肯定是自己生產,如果社會采購有利于我們降低成本,有利于我們向產業鏈各個環節學習,我們也會對外采購。
多氟多目前六氟磷酸鈉具備千噸級的生產能力,并且相關鈉離子電池企業也在用我們的產品,多氟多自己的鈉離子電池已有成品下線,正在進行各類評測和客戶的裝車試用。
▍全球化協作是勢不可擋的潮流
記者:您之前公開提及“中國企業在國際化不解決思維短視的問題,將來在國際化會有很多的沖突”,這里的“思維短視”具體指什么,而多氟多是如何做的?
李世江:全球化是勢不可擋的潮流,如果在這個潮流當中你已經突起了,人家可能就會打壓你,但是這種打壓也是階段性的。我認為中國非常多的產業,就是在那些打壓當中發展壯大起來的,像彈簧一樣,壓力越大,反彈越厲害。
想打架,一個人的力量就夠了,想和好,那就必須是雙方的或者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才行。我們要走全球化的道路,會非常虛心地學習外邊非常多的先進經驗。交流的格局也要打開,要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不要小家子氣,不要夜郎自大,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
每個人都是在和別人交流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己、認識自己的,一旦把交流窗口關閉了,一旦交流的強度、力度、熱度不夠,交流帶來的正面效果就減弱了,所以我們自己還是堅持全球化的思維。
例如,我們和美國的一家公司合作,對其轉讓鋰電池技術,獲得一定的股權和技術轉讓費。對方對多氟多是非常認可的,對方在全球考察后覺得和我們合作是值得的,這就是我最開始講中國的新能源在領跑世界。
我也去過北美一家全球知名的電動車廠,對方表示想和我們一起探討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鋰在全球的布局和在北美辦廠的可能性,現在雙方還在探討,有些關鍵技術,現在對外轉讓的時機還不到,但有些東西我們是愿意對外轉讓的,并且這種合作現在還在談。
記者:國內電池出海成為熱潮,多氟多全球布局的規劃是怎樣的,如何看待IRA法案?是否已有在北美辦廠的規劃?
李世江:每個國家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場都會這么做的,也沒什么奇怪。(IRA法案)有影響,但這種影響對中國產業的發展不會放大。全球供應鏈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海外電池廠商擴產保守,且落地周期長,我們國內產品性價比很高,這就決定了其競爭優勢很明顯。該法案針對我們中國的意味很顯然,可能將會沖擊國內企業在北美市場的布局,而破局之道只能在于提升自身競爭實力。
我們和美國電池制造商KORE-POWER公司,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目前根據業務需要,雙方正在拓展更多的合作領域與合作方式。
記者:自鋰電產業鏈形成以來,供應鏈一直在重構,從以日韓到我國主導,再到電池企業一體化布局,業內面對與電池巨頭深度綁定,既有訂單的保證,也有淪為代工廠的擔憂,多氟多的選擇與對策是怎樣的?
李世江:綁定是指市場上的協同動作,對產業鏈的穩定是有好處的,對社會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合作是大家共同進步的過程。
六氟磷酸鋰,我們拿的是技術、產業化的能力和別人合作,合作有可能犧牲一些眼前的利益,但帶來的是長遠的、更大的利益。
創新不是靠保密來創新的,靠的是你永遠比別人先進那么一兩步,等別人把你東西學走的時候,你自己又進步了,那才叫真正的創新。我覺得如果隨便哪個人到這個地方一看,就把你的東西學走了,你那個(技術)也不先進。
多氟多的技術迭代,有一個經濟指標,我們從最開始的時候做200噸的六氟磷酸鋰,折1萬噸的投資需要30多個億,到現在我們做到1萬噸,花4-5個億就可以了。未來我再擴建六氟磷酸鋰產能,1萬噸花2-3個億就夠了。回歸到本質,提升質量、降低成本,這是一個企業具備競爭力最根本的東西。
▍氫是終極能源 鋰是主流電池 鈉是未來能源
記者:除了鋰、鈉電池之外,氫能源亦不時被提起,與鋰、鈉電池相比,氫能源相當于一個新的體系,鋰、鈉電池進行能源替代的同時,未來看是否也會被替代?
李世江:鋰離子電池目前是主流能源,可以說大紅大紫,人類在鋰離子電池科技方面投入的精力也比較多,現在不但是主流動力能源,在儲能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現階段發展得非常快。
在元素周期表中,鋰的上面是氫,我認為氫能源電池可能是終極能源。因為氫電池不僅能量密度高,它燃燒以后產生的是水,所以是真正的清潔能源。最終人類社會一定要把氫元素利用上,燃料電池可能是將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是終極能源,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氫燃料電池,我們在做全氟磺酰質子交換膜材料的研究。
鋰的下邊是鈉,我們認為鈉是未來能源,因為鈉離子電池本身能量密度會低一些,但是它的資源配置非常好。任何一個創新光有技術創新的高度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科技的高度,把創新的高度和科技的高度結合起來,這就是多氟多要做鈉電池的主要原因。在鈉離子電池方面,我們在做電解質六氟磷酸鈉,現在已經量產了,目前在全國能夠批量供應六氟磷酸鈉的企業中,多氟多排在前列。
多氟多深入研究各元素之間相互關系及背后邏輯,以右上角最活潑的氟,結合左上角的氫、鋰、鈉等高能元素開展能源材料研究和能源體系開發,布局“行之有鋰、坐地為鈉、制能依氫”的能源體系和產品體系,這就是我們對新能源體系的思考。
以氟為基,站在元素周期表的立場上來考慮,這些能源離開氟這個元素是不行的。
行之有鋰,在可以移動的動力電池上,包括我們的電動汽車、電動兩輪車、三輪車以及各種各樣的電動工具,由于它的能量密度比較高,可以應用在方便移動的這些東西上,所以要把鋰離子電池發展起來。
坐地為鈉,鈉離子電池資源豐富,安全性高,又有成本優勢,將來在儲能的領域、在低速的領域一定會大放異彩的,主要以服務為基礎。
制能依氫,制造能源,依靠的是氫元素,國家能源局將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列為“十四五”能源技術裝備重點任務,因為氫不僅是儲能的手段,最主要是可以制造能源。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lbzrq0002.com/news/details702.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郵箱:libatterychina@163.com
北京:北京市海淀區上地三街9號金隅嘉華大廈C座904
010-62980511
山東:山東省臨沂市魯商中心A12-1503-1
0539-8601323
鋰電中國(libattery.net)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北京貝特互創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備11002324號-1
京公安網備11010802035676號
我有話說: